今年7月9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个中的部分内容被媒体和有关专家解读为换电模式实际上已被边缘化。也就是说,从此确立了锂电池充电为主的电动汽车充换电模式。综合有关资料,部分专家分析了换电模式被否定而充电模式被肯定的原因是:由目前国内车企及相关产业的现状所决定。具体来说:
一、换电模式投入成本巨大,易滋生垄断。一个服务50辆车的换电站的建设成本估计在300万元左右。相对来说,一个普通的充电桩只需要投资数千元,同样的服务规模总投资只有几十万元。大型投资且要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否则称不上有效),除了大型国企没有几家能做得到,这就是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力推换电模式的原因,因为他们可以获得电力溢价的垄断利润,牢牢控制上游的车企和动力电池企业。
二、电动汽车采用的动力补充模式并不统一。在国内以比亚迪为代表的部分企业主推磷酸铁锂电池的同时,还存在着铅酸蓄电池、镍氢动力电池、液流电池等多种动力组合方式。单就磷酸铁锂电池而言,不同的电池组所设计的电流、电压、容量等都会有所不同,显然,如果推行换电模式,必须有一个动力电池标准统一的过程作为铺垫,而这一点在汽车企业尤其难以短期内予以推行。
三、汽车企业的掣肘。换电模式将充换电话语权完全放到了电网公司手里,但在现实生活中,作为充电动力电池的支持载体,汽车企业显然希望拥有更多的自主权,而且汽车企业投入汽车和配套动力研发的资金动辄数亿元,他们都是基于自己车型打造了充电系统,可想而知,一旦形成“换电之变”,则车企的巨额研发投资立时打了“水漂”。
四、来自动力电池企业的考虑:各地区都在兴建针对本地电动汽车的或大或小的充电系统,因而,锂离子电池企业才得以大力发展,换电模式的推行必然也将造成该行业内大型企业的垄断局面,使得各个地方政府在扶持新能源汽车发展上迷失方向。各地方的止步不前反而限制了新能源汽车的增长动力。
与上述换电模式的不利因素相对比,充电模式在目前状态下更为现实。一才动力电池企业的电池技术水平可以得以追踪,安全性更有保证,这一点可以从苹果手机和平板电脑采用不可更换电池的方案中得到启发。二者,慢充方式与快充相结合也有利于汽车电池的长久使用,白天开车,晚上利用家用充电桩充电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可以满足大多数用户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