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自放电简单来说:就是电池在开路静置过程中电池电压下降的一种现象,自放电有两种形式,第一是损失容量能够可逆得到补偿的自放电;第二种是损失容量无法可逆补偿的自放电,但无论是那种自放电都对锂电池有一定的影响。
针对可逆容量损失:主要是指经过再次充电过程容量可以回复的现象;可逆容量损失的原因是发生了可逆放电反应,原理跟电池正常放电反应一致,不同点是正常放电电子路径为外电路,反应速度很快,自放电的电子路径是电解液、反应速度很慢所引起的自放电。
针对不可逆容量损失:主要是指容量损失不可逆则表示容量不能恢复,1、体现在正极与电解液发生的不可逆反应易发生结构缺陷的材料。2、化成时形成的SEI膜就是为了保护负极不受电解液的腐蚀,负极与电解液可能发生的反应。3、:电解液自身所带杂质引起的不可逆反应损失了电池容量。4、制成时杂质造成的微短路所引起的不可逆反应造成个别电池自放电偏大的最主要原因。
从上前两种自放电方式可以看出:锂离子电池内部发生的副反应是非常复杂的,在锂电池制造过程中要经过多方法的测试如:1.测量电池搁置一段时间后的容量损失;2. 测量一段时间内的K值, 正负极材料、电解液种类、隔膜厚度种类、存储的时间、存储的条件及测试的初始电压等。
除以上的各种测量以外,在电池组装时,还要对电芯进行预测,然后再进行电池配组,制定电池出厂电池及容量,最后才对电池自放电进行测试,在这一过程中影响电池自放电的因素很多,针对自放电过大电池的不可逆容量损失很大,因此可以将电池搁置至少一个季度后重新分容,容量没有明显衰减,则认为其没有问题。
在大多电池生产厂家对电池的自放电微小时都可忽略,由于电池在长时间的充放电及搁置过程中,随环境条件发生化学反应,引起电池大自放电现象,这使电池电量降低,性能低下,不能满足消费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