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正极材料的非化学计量性:尖晶石型LiMn2O4的理论容量为148mAh•g-,曲线分为高电压段(约4.15V),较低电压段(约4.057V)。
高电压段曲线比较平坦,呈L形,低电压段曲线呈S形,充放电循环过程高压段容量减小,但到100次循环后不再下降,而低电压段在充放电循环中,容量不发生变化,即化学计量的尖晶石充电循环到一定次数后,放电容量开始稳定在120mAh•g-1左右。
对结晶结构随充放电变化的研究发现,在高电压段,有两个晶格常数不同的立方晶体尖晶石共存,而在低电压段,只存在一种立方晶格的尖晶石。随着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嵌,晶格发生膨胀和收缩,即容量不稳定的区域是不均一的两相区域,呈现L形曲线,稳定区域是均一固相区域,呈S形曲线。
通过锂离子在正极中的表观化学扩散系数与扩散层厚度按计算。则在厚度为0.1cm的正极中的扩散需要几天时间,弥补这种扩散系数小的措施之一,就是降低正极的厚度,在普通铝集电体的上下涂上一层正极材料,负极也作同样处理,即在铜箔的上下涂上一层同等厚度的碳或石墨。正极活性物质的粒径和表面积对锂离子电池有很大的影响。
当大电流放电时,处于细孔中的锂离子,从孔壁进入正极活性物质中,使细孔中的Li+浓度减小,极化增加,放电困难。如果细孔的孔径大,孔的长度小,则锂离子扩散快,锂离子电池就可继续放电。因此,如果能控制细孔大小和表面积,就可采用较粗粒径的粒子,如果不能控制颗粒细孔大小和表面积,则可将活性物质粉碎,锂离子放电时,随着Li+嵌入活性物质中,也必然注入电子。电子在粒子内移动速率比较快,但在粒子间的移动速率较慢。因此,必须加入导电性物质石墨或乙炔黑,提高电子移动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