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又添佳绩,其主导的纤维动力锂电池隔膜技术有望分别在北京和山东实现产业化。
北京方面的消息称,在对中科院理化所开发的原创技术——纳米纤维动力锂电池隔膜技术支持的基础上,2010年由北京市科委再次出资,以股权投资和股权激励的形式由大型市属国企、科研院所共同组建首科喷薄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主要开展相关技术的产业化工作,2012年1月顺利建成了30万平方米/年纳米纤维动力锂电池隔膜中试线。今年6月,公司生产的首批送检隔膜基础指标达到预期水平。
北京的锂电池隔膜在工艺上被称为静电纺丝法,目前,该工艺专利所有者喷薄公司共申请锂离子电池方面的专利7项,其中6项中国发明专利,1项国际发明专利。新工艺对降低动力电池成本、提升安全性有重要影响。
山东青岛方面的消息称,历经三年多的科研攻关,中科院青岛能源所仿生能源与储能系统团队成功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安全性阻燃生物质复合材料的动力锂电池隔膜。今年年底之前,这种锂电池隔膜将完成自研设备的改进和工艺优化工作,与北京方面的产能相一致,预计明年将形成年产30万平方米的生产能力。
两个地方的新型锂电池隔膜都是应用了中科院的薄膜技术,该技术以生物质纤维素为原料,采用自主技术工艺开发出生物质复合材料隔膜,纤维素来源于自然植物,具有热稳定性好,绿色可持续等多种优点。
国内锂电池隔膜生产线并不多,且都是中低端产品,是实现动力锂电池材料国产化的重要难题,虽然隔膜是一种轻型化、薄型化产品,但其成本却占到动力锂电池的40%,因此,国内实际上还没有实现锂电池材料的完全国产化,中科院的技术一旦应用到中国动力汽车企业,或许将打破这一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