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针对新能源电动汽车而言,让消费人群首先想到的就是其动力锂离子电池成组安全性问题,这同时也是业界一直热衷于讨论的问题,唯有关锂离子电池的拐点问题似乎并未受到关注,这其实是电池本身的电化学特性使然,电池自身温度、环境温度和充放电流等因素都会影响到拐点的形态,才是动力能源安全隐患的首要考虑因素。
针对锂离子电池拐点而言,主要是锂离子从正极脱嵌,迁移到负极并嵌入的过程,放电时,锂离子从负极脱嵌,迁移到正极,并嵌入到正极的晶格中,当负极的锂离子数量降低到一定程度时,电极表面反应速度降低,内阻急剧增大,造成电池电压急速下降从此看出锂电池拐点与锂离子电池的安全相密,国内权威部门出具的检测报告进行了分析,并依据相关数据统计得出电量拐点,实验证明,充/放电末期的“拐点现象”说明电池已经到了容量即将充满或即将耗尽的末端,继续充/放电很容易产生因“电池电压过充或过放”及“过电流”等灾难性后果,对锂离子电池来说尤其可怕。
由于电池长期处于过充或过放的疲劳状态,从而产生的锂枝晶会刺破电池隔膜造成电池永久性损坏,并易引起电池燃烧或爆炸,这种安全性事故在国内屡见不鲜,但动力锂离子电池的“拐点现象”是不可避免的,通常就是超电池拐点的极限使用,电池成组后的循环寿命大打折扣,不到单体电池寿命的一半,由此称其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应用的主要技术瓶颈也就不足为怪了,拐点外是电池的薄弱点,充/放电超过拐点区会对电池造成伤害,全充全放则是影响电池安全并造成循环寿命缩短的根本原因。
当前,有专家开发出新的电池管理系统来进行管控整个电路,这样可充分利用电池本身的拐点特性和曲线平台,采用合理的电子技术手段让成组电池发挥最大效能,不光可以延长电池使用寿命,还可防止电池使用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