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保护环境,加强国际互利合作,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要推进能源多元清洁发展、优化能源开发布局、加强能源输送通道建设。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首次写入了“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指标。未来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将由目前的8.3%提高至11.4%。
中国正面临着能源结构的大调整,新能源产业吹响了抢占传统能源领地的集结号。上海新能源产业看到了继续增长的动力,根据上海市经信委的数据,2010年上海新能源产业规模增幅超过30%,2011年该领域增幅预计将超50%。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太阳能电池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禇君浩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上海在提升新能源产业规模和能级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
为低碳事业提供深层动力
“近20年来,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工业能源消费的比重下降,生活能源消费的比重上升;煤炭的比重不断下降,石油消费增长迅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比重不断上升。”从检验能耗的重要指标“万元GDP排碳量”入手,禇君浩向记者描绘出一条下滑曲线,“以上海为例,1999年每万元GDP排放2.76吨二氧化碳,此后逐年下降,到2006年这个数字变为1.11吨,降幅达60%。”
禇君浩注意到,2006年后这种降势趋缓。“各类能源所占比例趋近稳定,随着万元GDP碳排量降速放缓,总碳排量也基本维持稳定。”尽管“十一五”以来中国能源消费强度逐年降低,但能源消费总量却不断创出新高。“2011年,在资源环境、节能减排目标约束下,能源需求将稳中有升。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
低碳经济发展是能源结构优化的一体两面。在禇君浩看来,万元GDP碳排量“降不动”,意味着“粗放式”发展方式应该告一段落了。
以“拉闸限电”求节能减排,也许不失为快速降低能耗的一种办法,但禇君浩指出,成熟的低碳经济,应当用最少消耗换取最多产能,在向“两会”提交的关于设立“低碳经济促进法”的议案中,禇君浩呼吁为低碳经济发展注入更深层次的动力。这其中,新能源产业占有重要笔墨。
上海在新能源领域精准“定位”
新能源的“新”,是机遇,也可能是陷阱。“许多技术都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不同的发展路线,比如在太阳能领域,是以光伏为主还是以光热为主,争议一直很大;在智能电网建设方面,是以能源消费侧为主还是以能源供应侧为主,技术路线也大不相同。”禇君浩提醒:一旦方向出现偏差,将会造成前期巨额投资的极大浪费。
2009年,上海市经信委下发了《上海推进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化行动方案(2009-2012年)》,直陈上海发展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核电等产业的雄心,也不乏对于产业布局的理性选择。在本来就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核电研发领域,《行动方案》提出,上海核电市场占有率要达到国内第一;在光伏领域,《行动方案》提出重点发展薄膜太阳能电池……
几大产业全面发力的情形在2010年出现。借着市场需求的旺盛,新能源产业规模在这一年快速增长,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化政策不断完善,新能源产业链日渐成形。
太阳能产业规模在2010年已达130亿元,比上一年增长62.5%;智能电网产业达250亿元规模,比上一年增长25%;随着上海主要企业的风电变流器、太阳能逆变器、无功补偿等项目先后产业化,新能源接入与控制领域也有所突破,并形成20—30亿元产业规模;此外,2010全年核电产业比上一年增长20%,风电产业同比增长10%。上海市经信委有关负责人透露,经历了最初阶段的平稳发展,上海新能源产业即将在“十二五”迎来一轮加速。
发展核心技术、健全政策环境是关键
在禇君浩看来,横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面前的最大阻碍是核心技术的缺乏和政策环境的不完善,新能源领域也不例外。
禇君浩坦言,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低碳科技成果不多,核心、关键低碳装备制造技术大部分依赖进口。“各级政府为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对发展低碳经济不惜重金投入,但在投入方式、资助对象选择以及资金使用监管、科技成果评估等诸多环节上需要改进。”
“以太阳电池为例,目前国内的设备制造技术还比较落后,缺乏制造大面积薄膜沉积设备的经验;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制造工艺也比较落后。特别是设备制造厂商、电池组件生产厂商和科研院所之间没有良好的合作,缺乏工艺技术支持;另外,国内薄膜太阳能电池设备制造厂商生产整合能力差,自动化程度非常低。”试图在新能源领域占领制高点的上海,势必要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和技术优势,加强科技创新、研发核心技术。
“中国太阳能电池2010年产量占世界的50%,应用仅占2.5%”,这是禇君浩在本次“两会”上反复提及的一组数据,要解决包括新能源产业在内的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难题,需要完善的政策环境作支撑。“比如出台光伏建筑一体化补贴计划,制定和确立光伏发电的上网电价,尽快协调电力公司明确并网接入技术规范,促使电力公司全力配合光伏发电的接入工作等,这些都能大力促进太阳能电池应用。”
“再比如,要解决中国能源消费强度逐年降低、消费总量却不断上升的问题,我们需要制定一套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制度。”禇君浩建议,除了把单位GDP能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外,还要把每年能源消费总量列入约束性指标范围,按照地区、部门、行业、重点用能单位等分门别类建立碳清单,严格实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