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特别是东日本大地震以来,日本锂电池负极材料企业纷纷在中国建立生产基地,以向中国转移部分产能。这主要与日本锂电池材料企业的现状有关。
日本技术在线曾在2012年02月底发表了名为《中国风险战略》的系列研究分析文章,探讨了这个问题的源头:在日本企业能够展现技术实力的电动汽车和电子产品等领域,兼顾高性能化和低成本化变得非常困难。引起这种困难的因素有六个:日元升值、高于他国的法人税率、向制造业派遣劳动者的法律规制、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滞后、温室气体排放规制以及地震后的电力短缺。
对于引领产品开发的日本制造业企业来说,还有另外一层自身根本无法克服的因素:矿产资源过度依赖中国。这主要表现为支撑电动汽车和电子产品高性能化的锂离子充电电池、马达、光学镜头等零部件的原材料。
技术在线以锂电池材料制造所需要的原料举例说,在三种重要的原材料中,中国生产的稀土约占全球的97%,天然石墨约占73%,萤石约占55%。稀土在正极材料制造中可以使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得到明显提升,且稳定性更好。使用天然石墨作为锂离子充电电池(即俗称的锂电池)的负极材料可以使成本低于人造石墨。萤石是锂离子充电电池中使用的聚偏氟乙烯(PVDF)粘合剂和聚偏氟乙烯(PVDF)电解质等所有氟化物的原料。
中国从政府2006年02月开始为稀土制定“出口限额”,借此管理出口量,其额度每年都在递减。这种限制已经让日本企业吃尽了苦头。虽然日本企业在积极开发稀土的减量和替代技术,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显著成效,这也使得相关零部件产品的价格大涨而显著影响了日本产品的竞争力。而日本业界普遍认为,中国今后放宽稀土限制的可能性很小,因为“中国从未改变过资源政策”。今后中国政府也很可能会对天然石墨和萤石等矿产资源实施限制。
如果这种担心成为现实的话,最终产品的成本将被迫上涨,就难免会使得产品企业的竞争力下降。为此,诸多日本锂电池企业纷纷把产能转移到中国来,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以下负极材料企业:日立化成、三菱化学、JFE钢铁株式会社(负极材料由其旗下子公司JFE 化学生产)、东海碳素、吴羽化工、昭和电工等。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和电解液制造企业也在进行相应的工作。日本整个电子工业的衰退的影子从这里可以看到。